作者:未知 《佐贺的超级阿嬷》前言 《佐贺的超级阿嬷》目录 前 言一 背后被推了一把二 从贫穷到贫穷三 皮鞋锃亮的转学生四 有过头的贫穷生活五 最喜欢、也最讨厌的运动会六 热水袋带来的幸运七 钱是天上掉下来的意外收获!? 八 母亲和棒球少年九 外婆和母亲十 一万元的钉鞋十一 考试零分、作文满分十二 喜欢的老师、讨厌的老师十三 佐贺的名人十四 面条、橘子和初恋十五 最后的运动会十六 多管闲事和体贴十七 再见,佐贺! 特别附录:佐贺超级阿嬷的快乐生活语录 佐贺的超级阿嬷 前言 某天晚上,在餐桌旁。 “阿嬷,这两三天都只吃白米饭,没有菜呀!”我刚抱怨完,外婆就哈哈大笑着回答说:“明天哪,可能连白米饭都没有了!”...
汪宇总觉得自己的一生中最有诗意的岁月便是知青生活。“我要到知青点去一趟,明天清明节我再赶回来。”他对冯焱焱说,很向往什么地觑着她,“我昨晚做一晚的梦,尽是梦见知青点的生活。 你和我一起去不?” “我不去。”冯焱焱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丈夫几年前就对她提及过要去知青点并发出非去不可的赌咒却又没有去什么的。上两个月丈夫又摆出要去知青点的架势,行李都准备了却由于一笔买卖又未付诸行动。因而隔三差五丈夫就总要信誓旦旦地这么说上几句,冯焱焱当然就听腻了。“快吃面,等下又会迟到。”她吼了句儿子,“快吃。” 汪宇的两只马眼睛不屑地瞥了妻子一眼,接着也把目光抛到儿子那白嫩红润的脸蛋上。儿子生着一双略为鼓起的马眼睛,脸型却是妻子那种圆脸型。“决点吃面,”他也催促儿子说,“迟到了老师又会要留你的校,听话。”...
****************外出第一部分*************** 仁秀飞奔了四个多小时才赶到这里,他本想直接冲过去问她:“现在里面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是不是我的妻子姜秀珍?”但是,在这个蜷缩着的女人面前,一切都停止了。慌张的动作,刚想说出口的问题,还有一路上的焦急……这个女人看上去像是一座水泥或黄土砌成的雕像-外出1(1)- 仁秀第一次见到书英时,书英正坐在一条长椅的一侧,双手紧握在一起,身体很用力地蜷缩着,在她的左边,是“手术室”的入口。 仁秀飞奔了四个多小时才赶到这里,他本想直接冲过去问她:“现在里面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是不是我的妻子姜秀珍?”但是,在这个蜷缩着的女人面前,一切都停止了。慌张的动作,刚想说出口的问题,还有一路上的焦急……这个女人看上去像是一座水泥或黄土砌成的雕像,确切一些地说,像一座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易碎的雕像。仁秀远远地避开她,离开了...
我的前半生和科学有缘,有时学习科学,有时做科学工作,但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充当科学的辩护士,在各种江湖骗子面前维护它的名声——这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身为一个中国人,由于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很难理解科学是什么。 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作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是,这种体会过于深奥,对大多数中国人不适用。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科学有移山倒海的威力,是某种叫作“科学家”的人发明出的、我们所不懂的古怪门道。基于这种理解,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一切古怪门道都是科学;其中就包括了可以呼风唤雨的气功和让药片穿过塑料瓶的特异功能。我当然要说,这些都不是科学。要把这些说明白并不容易——对不懂科学的人说明什么是科学,就像要对三岁孩子说明什么是性一样...
叙录 自从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以来,在漫长的古会里,颜氏家训是一部影响比较普遍而深远的作品.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写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袁衷等所记庭帏杂录下写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这一则由于儒家的大肆宣传,再则由于佛教徒的广为征引〔一〕,三则由于颜氏后裔的多次翻刻;于是泛滥书林,充斥人寰,"由近及远,争相矜式"〔二〕,岂仅如王钺所说的"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三〕而已! 唯是此书,以其题署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于是前人于其成书年代,颇有疑义.寻颜氏于序致篇云:"圣贤之书,教人诚孝."勉学篇云:"不忘诚谏."省事篇云:"贾诚以求位."养生篇云:"行诚孝而见贼."归心篇云:"诚孝在心."又云:"诚臣殉主而弃亲."这些"诚"字,都应当作"忠",是颜氏为避隋讳〔四〕,而改;风操篇云:"今日天下大同."终制篇云:"今虽混一,家道罄穷."明...
我看老三届 我也是“老三届”,本来该念书的年龄,我却到云南挖坑去了。这件事对我有害,尚在其次,还惹得父母为此而忧虑。有人说,知青的父母都要因儿女而减寿,我家的情况就是如此。做父母的总想庇护未成年的儿女,在特殊年代里,无力庇护,就代之以忧虑。身为人子,我为此感到内疚,尤其是先父去世后更是如此。当然,细想起来,罪不在我,但是感情总不能自已。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两千万知青境遇不同;有人感觉好些,有人感觉坏些。讨论整个老三届现象,就该把个人感情撤除在外,有颗平常心。老三届的人对此会缺少平常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极不寻常。怎么就落在我们身上,这真叫活见鬼了。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造化弄人。...
现实如此强大,个人如此弱小,仅仅是一个记忆的天籁世界远不能够拯救他的灵魂,于是,顾城执拗而痴迷地一遍又一遍描画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心造的幻象世界,在“朦胧诗”诗人中,顾城是一个独异的存在,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①(P299)对幻想中的童话世界和痴迷使他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也不愿意长大的孩子。他从童年时开始独唱,中间也曾加入时代大合唱但最终又回到了独唱。顾城独唱的开始,最早可追溯到他8岁的时候,诗中“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飘虫和蚂蚁的私语……”②(P1),这个世界里,没有人和凶猛动物的参入,只有顾城和那些美丽而弱小的动植物,构成一个自足的童话世界,然而也因其美丽而脆弱异常。“文革”开始时,顾城刚刚10岁,当他亲眼目睹武斗的残酷场面时,因为恐惧而脸色苍白。同样的事件,在敏感如顾城这里,其影响要放大若干倍,于是,“他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