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100个管理定律点评第一章: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1. 奥格尔维定律 :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提出者: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点评: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2. 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点评: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Lesson 1 Excuse me!对不起!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 Whose handbag is it?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这是谁的手袋?Excuse me!Yes?Is this your handbag?Pardon?Is this your handbag?Yes, it is.Thank you very much.New Word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excusev. 原谅mepron.我(宾格)yesadv. 是的isv. be 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thispron.这yourpossessive adjective 你的,你们的handbag...
作者:海因茨·G·孔萨利克 译者:华宗德、常克强、徐晓英目录·序·序 幕·第一部·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二部·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尾 声·后 记序孔萨利克和他的新作《黑品官》——代序崔少元 孔萨利克对中国怀有美好的感情。1981年和1986年他曾先后两次来中国旅行。他说:“早在10岁的时候,我就梦见了马可波罗曾游历过的那个神奇的国家,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魔力和具有几乎不现实的美的国度……以后,一个为西方世界知之甚少的民族所具有的数千年历史的高度文明,越来越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吸引着我。”1994年,他推出了长篇新作《黑品官》。在卷首,他写道:“我得感谢柯,她使我爱中国。——不仅仅爱中国。”书中生动...
作者:陆幼青 简介 作 者:陆幼青 陆幼青,1963年10月出生,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没有长着 一张出类拔萃的漂亮面孔,个性平和……”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凡普通的人,却在生命 的最后100天里,书写着心灵深处的真实告白——“死亡日记”,向身边每一个活着 的人,讲述自己对生的感悟或是对死的坦然……昨天下午,记者见到了这位“与死神 相约”的中年人,走进了他的“死亡日记”世界里。 “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 与否一目了然。”此刻,癌症已完全改变了陆幼青的肉体,但面对这一切近乎残酷的 现实,微笑依旧挂在陆幼青的嘴角边,“生命的开始无法控制,生命的消失依然无法 掌握,人应该比较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到来。”...
第一章 风吹草动 奥迪刚拐进大院,赵明山隔着车窗就嗅到了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他的办公室在院子东侧,是一幢三层灰色小楼,与市府、人大政协四角相对,小楼编号为一号,称为市委一号楼,他的座车一号车,他的手机是一号,连他到餐厅用餐坐着的也是一号桌,手里捧的是一号碗,私下里人们都把市委书记赵明山称为一号。这是中国县市的一道风景,也是中国的一大国情,试看看路上跑的轿车,哪辆一号车不是当地的地县市委书记坐的,二号车不是当地的地县市长坐的。 往日,赵明山在办公桌前坐定后,先呷一口秘书已为他泡好的绿茶,放下茶杯顺手摸出一支“中华”点着,狠狠地吸一口,尔后把头仰在皮转椅上慢悠悠地吐着烟圈,眼睛是微闭的。他知道烟圈在一丝一缕淡化后会渐渐地消失。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宁静悠闲的感觉,一天工作的开始因此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好的心情。秘书把文件包括信件按轻重缓急,整理好放...
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1],玄麓山也[2]。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3],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4],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5],以壶觞随[6]。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7],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8],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9],泓上石坛广寻丈[10],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11],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之[12],赤纷绿骇[13],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窪,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
七十年代末,我从乡下返回城里。在乡下的十年真是快,快得像压缩饼乾,可是站在北京,痴楞楞竟觉得自行车风驰电掣,久久不敢过街。又喜欢看警察,十年没见过这种人了,好新鲜。尚记得十年前迁户口上山下乡,三龙路派出所的户籍警左右看看,说:“想好喽,迁出去可就迁不回来啦!”我亦看看左右。八零年,开始厌警察,朋友指导我说这才有个北京人的样子嘛。路何漫漫,接着虚心接受城里人的再教育罢。另一种回到城里的感觉是慌慌张张看电影。北京好像随时都在放“内部电影”,防不胜防,突然就有消息,哪个哪个地方几点几点放甚么电影,有一张票、门口儿见。慌慌张张骑车,风驰电掣,门口人头攒动,贼一样地寻人,接到票后窃喜,挤进门去。灯光暗下来,于是把左腿叠过右腿,或者把右腿放到左腿上,很高兴地想,原来小的在乡下种地,北京人猫在“内部”看电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