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Xinty665 免费制作 第一章 “盖依道”号和女主人 在我们银河系内,有许多行星是居住着智慧生物的。其中大部分和地球人一样;也有一些和地球人相仿;另有一些,说像什么都可以,唯独不像地球人。 那次,莫斯科宇宙动物园主任——谢列兹尼奥夫教授,带着女儿阿丽萨,去参加宇宙动物学家研讨会。来自342颗星球的学者们济济一堂。 会议大厅本身建造得非同一般。地球人和跟地球人类似的外星人在半圆形多功能大厅里占了多数。他们至少全是可以坐在椅子或地板上的。 游泳池替代了池座,一些习惯于生活在水中的代表在那里泡着,浮浮动动。包厢变得像水族馆,呼吸甲烷等气体的代表待在那儿。长着翅膀的代表在天花板底下飞来飞去。...
带上她的眼晴作者:刘慈欣 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我实在累了,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主任答应了,条件是我再带一双眼睛去,我也答应了,于是他带我去拿眼睛。 眼睛放在控制中心走廊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里,现在还剩下十几双。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象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显得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显然刚刚体会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学图书馆中想象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 “麻烦您了,真不好意思。她连连向我鞠躬,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轻柔的声音,我想象着这声音从外太空飘来,象一阵微风吹过轨道上那些庞大粗陋的钢结构,使它们立刻变得象橡皮泥一样软。...
大序:雄伟壮阔的“宇宙大织锦” 非常高兴的,汉声购买到了当代科幻大师艾西莫夫作品的世界中文版权,使我们有机会、以他的三大科幻系列:《基地》、《机器人》和《帝国》十四部长篇巨著和机器人短篇全集,开启“汉声精选世界成长文学”中的“青年拇指文库”系列。 犹太裔的艾西莫夫于一九二○年出生于苏联。童年的他随父母移民美国。九岁时,他在父亲的糖果店发现了科幻杂志,从此迷上科幻,终身不渝。 我们相信:不只是青年会喜欢艾西莫夫,所有人都会为艾西莫夫以半世纪光阴织就的宇宙大织锦而深深着迷。《基地》、《机器人》 、《帝国》三大系列及机器人短篇全集,将成为许多家庭中大家共有的珍藏,也是永远值得从书架取下阅读,让心灵翱翔于银河的好书!...
作者:墨鬼I浮动岛越狱第一章神秘礼物(60893-1)“不!人类并没有像一千年前的那些悲观的预言家们预言的那样。上帝的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土地面积减少。而科学家们却在所有人学会游泳前,发明了浮动岛屿。部分人类陆地被淹没的居民,迁移到了浮动岛上。幸运的是,浮动岛屿还解决了火灾时的用水问题。地球人口上升到370亿,人们的私人空间变的狭小。于是我们发明了虚拟空间游戏,发明了能任意改变房间布局的活动墙。在月球上我们有月亮国。在火星上我们有火星独立移民区。在土卫上我们还正在建立新的生存试验基地。人类经受住水、火、能源、人口问题的考验。对于变异克隆人中的那些极端分子的挑衅,也仍然不足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变异克隆人己经成为新的物种,他们不再是人类的复制品。但他们仍然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生命。克隆人极端恐怖组织虽然得到了像塞尔国这样的大国支持。但‘人类应该是克隆人的主宰者。’这是一...
1999 第1期 - 科幻影视怡雯公众热情催生《新的一代》本纪世70年代末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把美国公众的科幻热情全面推向高潮。制作商看准机会,于1987年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星际旅行——新的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果然也是一炮打响。1986年10月,派拉蒙电影公司执行总经理梅尔·哈里斯向全球郑重宣布:“若干年前,一个名叫吉恩·罗登贝利的天才把一个超越媒介的节目搬上了荧屏,现在我们又欣喜地得知他还要制作一个新的系列。这个系列将在影视界掀起什么样的旋风,我们正拭目以待。”被誉为“银河之鸟”的罗登贝利出任《星际旅行——新的一代》执行制片人。...
潘海天村里的人视我为野蛮人,其实,我只是不愿意依附在那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上辛劳耕作,我也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靠在那片坚果林中艰难采撷为生。我的生活方式与所有的人背道而驰。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带着我的弓箭四处游荡飞翔。我有一张很好的榆木弓,箭杆是用檀木制的,箭头烤得锋锐异常,在岛上游荡的岁月里,它们是我的最好的伴侣。我说不清在岛上漫游了多少年了,但在穿越丛林的时候,那些茂密的灌木丛、蚊虫滋生的沼泽以及无数曲折交叉的野兽踩出的小径仍然会让我迷失方向。太阳有时从前方升起,有时却从后方升起,天空和岛屿好像都在不停地旋转。对一个老练的猎人来说,承认这一点用不着害羞。村里的祭师曾经对我提起过,我们的岛屿漂浮在海上,由七只大鳌背负着四处飘荡,每当地动山摇、大地怒吼的时候就是这些大鳌在换班。既然大地并没有坚固的基石,那么偶尔转个方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1995 第6期 - ’95科幻文艺奖征文王晋康一于平宁一杯接一杯地往肚里倒酒,目光冷漠地环视这家小酒馆。他正休假,工作期间他是不喝酒的,因为“工作就是有效的麻醉剂”。但休假期间,只有睡觉时他才与酒杯暂别,他需要酒精来冲淡丧妻失女的痛苦。已经八年了。他今年三十八岁,身材颀长,五官端正,面部棱角分明,额角刻着一道深深的伤痕,鬓边有一绺醒目的白发,穿一件半旧的灰色茄克衫,敞着领口。八年前他参加世界刑警组织西安“反K星间谍局”(局内人常称反K局),从一名无名小卒已晋升到中校。每逢休假,他都要回到家乡古宛城,在一些烟雾腾腾,酒气汗臭混杂的小酒馆打发时光。他希望在这儿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把他的“自我”再描涂一遍,包括对妻女的痛苦的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