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衫儿摅下一块来,咬破我小拇指尖,写着孩儿生月年纪,仁者怜而救之。【上小楼】咬破我这纤纤指头,一任淋淋血溜。摅一缕白练,写两行红字,赴万顷清流。将匣缝儿塞,匣盖儿缚,包袱儿紧扣,我须关防得宋水屑不漏。【幺】虽然是木漆匣,看承做竹叶舟。则要稳稳当当,渺渺茫茫,荡荡悠悠。天地祚,祖宗扶,神明相祐,但活得几岁也罢,谁敢望赛锾铿般百千长寿?(刘内云)不撇下,则管在那里怎么?(夫人唱)【十二月】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将匣子轻抬手,近着这沙岸汀洲。哭声哀猿闻肠断,匣影孤鱼见应愁。【尧民歌】儿呵,趁着这一江春水向东流,离子上源头则愿你有下场头。蒹葭寒水泛轻鸥,恰便似杨柳西风送行舟。(内做催科)休则管逼逐,别离几样忧,如摘下心肝上肉。(做放科)...
答罗整庵少宰书 【172】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诙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斮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是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詀,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哽,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着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
本纪第一 高祖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 ,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昺,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 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文帝相周,复高祖姓李氏,以为千牛备身,事隋谯、陇二州刺史。大业中,历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召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1浮士德(上)〔德〕歌德 著2目 录1目 录献词…………………………………………………………1…舞台序幕……………………………………………………3…天堂序曲……………………………………………………8…悲剧第一部夜…………………………………………………………1…3城门口……………………………………………………2…7书斋………………………………………………………3…8书斋(二)………………………………………………4…9来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6…3女巫的丹房………………………………………………7…4街道………………………………………………………8…4黄昏………………………………………………………8…7散步小径…………………………………………………9…2邻妇之家…………………………………………………9…4街道(二)………………………………………...
1死魂灵(下)〔俄〕果戈理 著2目 录1目 录第二卷第一章……………………………………………………2…88第二章……………………………………………………3…24第三章……………………………………………………3…37第四章……………………………………………………3…79最后几章中的一章………………………………………4…013第二卷482死魂灵(下)第 一 章为什么非要从我国的偏远角落里塑造出穷乡僻壤一些人物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陋习和令人感伤的缺陷呢?有什么办法呢,作者就是这种秉性嘛,他本人就有缺陷嘛;从偏远角落里除了从穷乡僻壤挖掘一些人物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陋习和缺陷,他别无他能嘛.瞧,现在我们又来到了穷乡僻壤,又来到了一个偏远的角落.然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穷乡僻壤,偏远角落啊!...
钟鼓楼后面有好几家公寓。其中的一家,字号是天台。天台公寓门外的两扇三尺见长,九寸五见宽,贼亮贼亮的黄铜招牌,刻着:“专租学员,包办伙食。” 从事实上看,天台公寓的生意并不被这两面招牌限制住:专租学员吗?遇有空房子的时候,不论那界人士也和学生们同样被欢迎。包办伙食?客人们除非嫌自己身体太胖而想减食去肉的,谁也不甘心吃公寓的包饭;虽然饭费与房租是同时交柜的。 天台公寓的生意也并不因为履行招牌上所说的而减少:唯其不纯粹招待学生,学生才来得更踊跃,唯其饭食不良,住客们才能享受在别个公寓所享不到的利益。例如,拿两件小事说:客人要叉麻雀,公寓的老板就能请出一两位似玉如花的大姑娘作陪。客人们要喝酒,老板就能供给从京北用猪尿脬运来的,真正原封、漏税的“烧刀子”。...
《尚书》是一部古代的重要文献。它非常难懂。现在把它翻译出来,旨在帮助初学比较容易地理解它,从而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文化。这对批判继承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很有益处的。 为什么叫《尚书》呢?《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许慎《说文解字·序》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这说明书是写在竹帛上的政事记载。这种政事记载原来只叫《书》,汉代又叫它做《尚书》,见于《史记》的《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和《儒林传》。王充《论衡·正说篇》解释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马融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伪《孔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他们都把尚解释为上,把《尚书》解释为上古的史书。...
作者:黄石公[汉]· 简介· 卷一 上略· 卷二 中略· 卷三 下略简介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所著,传授给张良的。《史记·留侯世家》有“张良尝闲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的记载。但据《汉书·艺文志》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整理)兵法,几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于孝成(汉成帝)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据这些写成《汉书’艺文志·兵家》,其中并无《三略》一书著录。查《汉书》成书于东汉和帝(公元89—105)年间。可见在东汉中叶以前并没有《三略》这个书名。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一217年)在《武军赋》中始提到“……三略六韬之术”。魏明帝时,李康《运命论》始有“张良受黄石公 之符,诵《三略》”之说。东晋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