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 人人都说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只有男人在你争我夺,有了财不够,还要得势,务必使自己高高在上,扬眉吐气。 其实这些争夺的动机都是为女人而起;他们也许不自觉,但是我相信那是千真万确的。晏子的车夫当初在执鞭时扬扬自得,经他老婆窥见后这么一说:“人家晏子身不满五尺而为齐国宰相,你枉自生得堂堂七尺之躯,而为之御,不怕难为情吗?”之后他便发愤努力了,终于也成为大夫,此是一例。有时候我在政府机关门口走过,瞧见站着的卫兵每遇一长官坐汽车出来时便大声喊口令敬礼,心中也着实管他们难过,虽然其中并没有我的丈夫在内。 试问普天下女子是爱坐汽车而受人敬礼的男人呢?还是爱站在门首喊口令向人家行敬礼的男人?——因为没有女子不羡慕虚荣,因此男人们都虚荣起来了。...
慕瑾结婚,是借了人家一个俱乐部的地方。那天人来得很多,差不多全是女方的亲友,慕瑾在上海的熟人比较少。顾太太去贺喜,她本来和曼桢说好了在那里碰头,所以一直在人丛里张望着,但是直到婚礼完毕还不看见她来。顾太太想道:“这孩子也真奇怪,就算她是不愿意来吧,昨天我那样嘱咐她,她今天无论如何也该到一到。怎么会不来呢,除非是她姊姊的病又忽然不好起来了,她实在没法子走开?”顾太太马上坐立不安起来,想着曼璐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的也说不定。这时候新郎新娘已经在音乐声中退出礼堂,来宾入座用茶点,一眼望过去,全是一些笑脸,一片嘈杂的笑语声,顾太太置身其间,只有更觉得心乱如麻。本来想等新郎新娘回来,和他们说一声再走,后来还是等不及,先走了,一出门就叫了一辆黄包车,直奔虹桥路祝家。...
鲁文之秋 人的心理对于某件事某种行动的解释,有时候不但欺人,而且是欺骗自己的。所以我对于要人的宣言,名人的日记,青年们的情书,以及演说家的演说,我都不全很相信。因此,我对于我自己的心理,有时候也觉得不很可靠了。 离开鲁文以前,有十来个朋友问我去巴黎的原由,到巴黎以后,也有十来个朋友问我离开鲁文的缘故;其中离前到后,我写信给国内的亲友对于这层理由与原因,也说了好些遍,可是这许多遍一列的申述,关于鲁文大学宗教空气的不习惯,关于其学术思想环境的失望,关于多数扁狭头脑的中国同学之不相合,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严格说起来,这只是事后寻出来的理由,实际上当时的动机并不在这些地方的。本来许多大事情的动机,有时候会发生于一个人的直觉,有时候会发生于一个人的幻想,有时候会发生于一个人一时的感觉,更有时候会发生于一个人一种生理的不适,人情的不满,甚于大便的不通。有人说拿破仑征服...
三海妖作者:欧文·华莱士 译者:王金铃著名的人类学家莫德收到一封信,写信者称发现了一个叫做“三海妖”的南海小岛。岛上的土著人与世隔绝,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和社会制度。于是她率队到这伊甸园般的小岛上进行考察。一行十人中有她的儿子与儿媳,有放荡不羁的摄影师,有女精神分析专家,有逃避生活的单身汉,也有终日担心红颜易老、过去为舞女、现为亿万富婆的赞助人……六周的考察和两种文明的碰撞,在这些考察队员中引发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两种生活方式的面前,他们将不得不作出抉择。01 这封信是莫德·海登从桌上那摞早晨的来信中拿起的头一封,她不无羞赧地自我承认,是信封上端那排外国邮票吸引了她。邮票上画的是高更的“白马图”,印成绿、红和深蓝三色,邮戳字迹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爱琳娜邮局。”...
公元前10世纪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被写入《圣经》他们被希伯莱人、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视为人类的始祖。 葡萄园之泉——爱情的雅歌 《雅歌》是《圣经》中歌颂爱情的一首优美的诗篇,它几乎是人类探讨爱情的最早的成果了。那晶莹透亮的葡萄象征着人类最高的、最美好的感情,而那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就是维系这种感情的理性的光芒。这是先人对此所做的很形象的比喻,即使大哲也不能作出更为生动的说明了。 我们在此大放厥词,就是要探求人的情感。在恋爱期间如果带着情欲和对异性的渴求,我们就有一种不得不去耗费精力和情感的感觉,而这实际上不就是对自己的情感的代价吗?但正因为付出了代价,它才越发的珍贵。这种我们孜孜不倦地追寻的爱情往往会走向对被爱者的侵害,尽管这种爱情被准确地称为“粗野”,但它也同样会走向另一种极端,带有十分强烈的、超自我的、甚至有些残忍的理智,而这足以使对方暂时产生烦恼。...
予年十有七以童子试受知于平湖李养白先生[1],其明年春为万历庚子[2],始籍东乡县学[3],迄万历己未[4],为诸生者二十年[5],试于乡闱者七年[6],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7]。所受知邑令长凡二人[8],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9],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10]。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既删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独虑其亡佚散乱,无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且以存知己之感也。乃取而寿之梓[11],而序其所以梓之之意。 曰: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12],名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13],取其士十之一而校之[14],名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陟进取之所系[15],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及与试。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16],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17],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试...
送秦中诸人引(〔金〕元好问)【原文】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2]、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3],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4],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5],剽取见闻[6],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7]?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8],亦鄙陋之志也[9]。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10]。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11]。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12],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13],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14],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15],如火,如金镠铁[16];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
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丐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往生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偶然的事,在我觉得很是蹊跷。因为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我早已确信夏先生是要死的,同确信任何人都要死的一样。但料不到如此其速。八年违教,快要再见,而终于不得再见!真是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犹忆二十六年秋,芦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