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航标站上的警铃声 我和爸爸刚刚躺到床上,忽然响起了报警的铃声。我吃了一惊,急忙看了看爸爸。我跟爸爸、妈妈到这个宇宙航标站上以来,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这铃声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似乎是不祥之兆。 “爸爸!怎么回事 ?”我停下正在系睡袋的手,问爸爸,“大概又像上次一样,是颗流星吧。” 爸爸已经钻进睡袋,他急忙起身。这时,那怪物般尖叫的 警铃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同时,窗子对面的控制室里,红色信号灯象喘气似地一闪一闪的。 “你在这里等着。”说着,爸爸走了出去。 我有些害怕,所以也从睡袋里爬了出来。 妈妈因为身体不太舒服,最近一直住在冥王星基地的医院 里。在这座“人造航标站OP17号”上,现在只有我和爸爸 两人 。“人造航标站OP17号”是出入太阳系的航线——冥 王星航线——上唯一的一座载人航标站。...
目 录 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导读 罗伯特·谢克里和他的《幽灵丘号》欢迎仪式幽灵五号不定钥匙运输牲畜形状杀人证我的密探第七个猎物大狩猎爱情的语言捕鱼季节绝对武器罗瑞星上的垃圾工国王的愿望和外星人相处的日子我的替身生活的代价可爱的星球无声的枪清除服务玩具店里的战斗浴血战士好心的机器人忠实的救生艇怪物到地球取经人手难及机器骑士堂·吉诃德狩猎移植风波从抓痒开始万能制造机作者简介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 《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 阿来 前些日子,有报纸记者采访,谈科幻出版问题。出版界的人有兴趣谈,媒体也有兴趣推波助澜,这说明,科幻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至少已经开始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是好事情。其间,记者转述一个观点:中国科幻出版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文学中向来缺少幻想的传统。...
1997 第11期 - 科幻百科吴定柏日本的科幻发展是有着自己的特征的。日本科幻史以40年代为界,划分史前史后,史前科幻在日本科幻史上称为“古典科幻”,即科幻这个名称尚未被日本国民承认以前的科幻,也就是早期的意思。本世纪90年代,日本每年出版约四百本科幻原著和一百五十本译著。平装本第一次印刷一般为二三万册,主要读者是大、中学校学生。日本科幻读者杂志的形成早于商业性科幻杂志。由读者和作者共同组成的科幻俱乐部在1957年5月首次出版了读者杂志《宇宙尘》,刊登科幻动态和科幻新作。该杂志的创始人、编辑、发行人是柴野拓美,他为日本科幻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并仍在作出惊人的贡献。《宇宙尘》至今已出版二百多期,发行量为一千册。今日享有盛名的日本科幻作家的科幻生涯,半数以上是从《宇宙尘》开始的。现在日本约有一百个科幻爱好者团体出版各自的读者杂志,资格最老的当然是《宇宙尘》,最为流行的是《探索者》。19...
1995 第5期 - 科幻文艺奖征文王晋康《参商号》宇宙飞船离反E星已经很近了,用肉眼已经能看到暗色天空中悬着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熬过500年枯燥的星际航行,乍一看到这种美丽的蔚蓝色,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带有一种浓烈的家乡亲情。师儒对海伦说:“有一种说法,宇宙是镜面对称的,这个离地球100光年的反正星是再好不过的证明。你看它的大小,自转公转周期,地轴倾斜角度,大气层和海洋,简直就是地球的镜像。我有一个强烈的直觉,我们甚至会在这个星球上遇到哺乳动物和绿色植物,看见电脑和核能。”师儒今年35岁(生理年龄),黑发,两道浓眉,穿藏青色西服,脸部轮廓分明。他的同伴海伦小姐是三十岁的绝色女子,一头金发在身后微微飘浮——他们刚进入微重力环境。女子身上未着寸缕,显出诱人的曲线,皮肤像奶油一样细腻。海伦说:...
导读 杰克·威廉森和他的《反物质飞船》 姚海军 威廉森在写作上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他总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正是他的创作力长盛不衰的秘诀),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以前,他的创作集中在当时流行的“太空歌剧”上,被誉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1945年以后,他的创作则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物心理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威廉森第一阶段的长篇有十多部,它们大都以在杂志上连载的形式发表,包括《外星智能》(AlienIntelligence,1929)、《乌托邦要塞》(FortressofUtopia1939)等等。他在这一时期最好的作品是“航时军团”系列中的《时间军团》(TheLegionofTime,1938),它表达了作者的未来观,即任何未来都有可能存在,但实际上能够存在的未来却只有一个。威廉森通过这部作品第一次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王晋康快艇已经开了半个小时,夜色浓重,岸上的灯火渐渐隐没。前边,黑黝黝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几点灯光,灯光逐渐变大,直到变成灯火通明的魔境,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疯狂地闪烁着。正在驾驶快艇的鲁克看见船舱里的人都已经出来站在甲板上,迫不及待地看着这一片梦幻之地。这是“星球动物园”号空天飞机乘员组的全体成员,是鲁克的玩命伙伴。老猢狲拉里,巴基斯坦人,65岁,身材瘦长,脸上皱纹密布,像一只风干的核桃,按说已该退休了。鬣狗班克斯,西班牙加西里亚人,这个饕餮之徒的牙床特别发达,在一次航行事故中,他用牙齿咬断一根缆绳,排除了故障。小兔子布莱克,肯尼亚吉库尤族人,时常哼着节奏跳荡的黑人民歌。还有他自己,老虎鲁克。近十几年航天事业急剧衰落,他的“星球动物园”已是私人空天飞机中硕果仅存的一艘了。...
“是啊,想不到在地球上突然消失的阿兹特克文明,居然在这个星球上落地生根。”沈雨一边用掌上电脑上附带的微型摄像机兴奋地拍摄着周围的一切,一边说。 这里就是被命名为“阿兹特克(Atztec)”的星球,两年前探索船团这个银河的角落里发现了这里,因为这里有与地球上繁荣一时的阿兹特克文明同源的文明,所以才如此命名。经过这两年的考古发掘,人们才得知,地球上的阿兹特克人之所以神秘消失,就是全体移民到了这里。至于当时尚处于石器时代、连冶铁都不会的他们是怎么离开地球的,连考古学权威都感到费解,只从壁画上读到“女神艾切斯引领她的子民来到了富饶之地”的只言片语。而更大的谜团,就是文明的再度消失。一度繁荣的这里为何再次被废弃、阿兹特克的子民都去了哪里,丝毫不见端倪。难道他们就是要在茫茫宇宙中,不断留下自己的文明足迹,而自己却要隐身不现吗?还是说,他们注定是要消失于历史的民族?...
红岸工程部分文件,这批文件的解密时间是叶文洁向汪淼讲述红岸内幕三年之后。一、世界基础科学研究趋势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原载《内部参考》196口年口月口日) 【提要】从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有两种模式:渐进型和突变型。 渐进型:基础理论成果被逐步转化为应用技术,技术逐渐积累,最后产生突破。最近的例子有宇航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突变型:基础理论成果被迅速转化为实用技术。产生技术突变。最近的例子是核武器的出现,直到四十年代,还有一部分最优秀的物理学家认为释放原子能是永远不可能的-事。但核武器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基础科学向应用技术的转化跨度极大,时间极短,我们定义为技术突变。...
作者:[美] 杰夫·格拉布写在故事之前的话 第一章 联合权力同盟西方文明的衰退虽然二十世纪的科技和文化进步神速,但是和后世科技和文明的跳跃式进步相比起来,也只能甘拜下风。在二十一世纪的末叶,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巨大而且难以想像的进步。崭新的科技以难以想像的速度窜起,即使是地球上最为落后的国家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先进的电脑和资料库。核武器开始变得随手可得。当系统控制学、复制和基因工程变成人人皆可掌握的科技之后,激进人道主义者和狂热的宗教团体开始质疑私人公司以基因工程图利的正当性。大众开始纷纷装置由精密工学所研制出来的人工器官,其他人则开始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基因突变性状,包括了较为隐性的器官变得敏锐,到明显的心灵感应。人类基因库中所产生的这些变化,让全球各地的人文主义者感到非常的恐慌。...